当前位置:首页
>业务导航>区域协作
推进宁波都市圈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5-03-10 发布处室: 作者: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推动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及省委常委会“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圈”要求,通过前期深度调研,从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打造海洋经济和数字经济“双引擎”方面对推进宁波都市圈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宁波都市圈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既有基础

宁波都市圈区别于长三角其他都市圈的两个关键机制在于交通运输方式和生产协作模式。

表1 全国主要都市圈核心特征对比


(一)以“一流强港、全球开放”为特征的港口交通圈初步形成

从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看,宁波舟山港是宁波都市圈形成的最大动力机制。2023年都市圈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总数超200个,其中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3.24亿吨,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目前,以宁波舟山港为主体,以浙东南沿海港口和浙北环杭州湾港口为两翼,联动发展义乌国际陆港和各市其他内河港口,浙江省已经形成了“一体两翼多联”的港口经济圈格局。

从与全国和全球的交通联系看,宁波舟山港是宁波都市圈全球开放特色的关键因素。依托辐射链接国内国际两个扇面的区位功能,有力支撑宁波都市圈打造成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率先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图1  以宁波舟山港为主体的“一体两翼多联”全省港口格局


(二)以“先进制造、民营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发展圈初具雏形

从产业结构看,宁波都市圈表现为高能级的先进制造业圈层网络。2022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677.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8.43%,占GDP比重为19.59%(2023年宁波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322.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2.84%,占GDP比重为20.20%)。最新数据显示,宁波都市圈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43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2家。其中磁性材料、绿色石化等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市场主体看,民营经济是宁波都市圈的显著特征。2023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达38家,在宁波都市圈超220万户的市场主体中,民营经济占97.6%,贡献了整个都市圈68.7%的地区生产总值。

表2 宁波及周边城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情况

二、宁波都市圈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制约短板

(一)综合交通网络短板明显

1.港口群内部协作有待提升。宁波舟山港作为枢纽港对都市圈港口群发展的统筹和引领作用不足,同时就宁波舟山港本身而言,岸线、航道、锚地资源布局统筹不足,全港优质资源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现象。

2.轨道交通互联程度有待提高。宁波都市圈内目前仅有杭绍甬城际线连接宁、绍两地,宁波与台州、舟山在市域(郊)铁路方面的谋划还是空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能力不强。

3.公交网络互联提升较为缓慢。受制于道路因素以及跨行政区域公交场站建设标准、运营管理模式不统一等原因,目前宁波都市圈范围内的毗邻公交数量少于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


(二)产业协同深度有限

1.产业结构存在趋同现象。都市圈内产业结构趋向“大而全”,尚未形成定位差异化、协作有序化、发展集群化的圈层结构。部分产业存在同质化布局、内部重复竞争和资源浪费现象。

2.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大。主要为配套、代工型制造业企业,工业综合能耗高,集约化程度和亩均效益低。

3.产业链安全问题突出。宁波都市圈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尤其在芯片、高端零部件、关键材料、高端数控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过度依赖进口,产业链安全问题突出。


三、推进宁波都市圈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构筑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一体化都市圈

1.做大做强港口交通圈。加强港口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梅山港口基础设施重点项目、铁矿石储运基地)、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二阶段、条帚门航道扩建工程、梅山滚装码头二期工程、头门港区头门三期工程等建设,新建佛渡作业区项目。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统筹台州各港区功能,建立合作机制,推进运输服务整体协同,有力支撑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加快推进梅山、金塘、六横集装箱泊位群及集疏运体系建设,谋划建设杭州湾港区、六横港区,支持台州港打造南翼枢纽。推动共建世界一流智慧港和绿色港,推动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与长江沿线航运物流中心联动发展,加快建成梅山港区低碳排放示范区。

2.互联互通轨道交通圈。支持通过既有线路改造和新建线路等方式,重点推进甬舟铁路、宁波至慈溪、余慈(余姚至慈溪段)、宁波至象山(梅山)、台州S1线与S2线等项目建设。谋划奉化至嵊州新昌、余慈至上虞等城际铁路工程,研究宁波奉化与台州市区建设跨市域城际铁路的可行性。加密杭州-绍兴-宁波城际列车站点。加快推进宁波轨道交通三期、绍兴市轨道交通二期项目,谋划推进宁波轨道交通四期、台州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建设、金甬铁路新昌至宁波通勤列车建设工程。预留绍兴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上虞至余姚接口。

3.一票一码公共交通圈。统筹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推动轨道交通换乘一体化,围绕轨道站点构筑微循环公交系统、配套停车设施,发展一票一码一体化公交服务体系。打造一体化公路客运网络,完善充电桩、加气站、公交站场等布局,支持毗邻城市(镇)开行城际公交,鼓励实施城际公路客运公交化改造,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刷、优惠互享”,推动公交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


(二)打造海洋经济、数字经济“双引擎”,建设高质量都市圈

1.以海洋经济示范区为引擎,打造竞争力都市圈。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协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海洋清洁能源体系,打造深远海风电、潮流能发电、沿海核电等产业集群。加强海洋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协同推动海洋生物制品与医药等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壮大海洋服务业,做强宁波航运交易所,完善提升“海上丝路指数”,培育做强航运金融、航运仲裁、航运经纪等航运服务业,进一步深化小洋山区域合作开发。

2.以数字经济先行区为引擎,打造创新型都市圈。壮大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着力培育集成电路、光学电子等优势领域,联动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数字元器件等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集群。合力提升数字服务业,支持宁波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联合开发“数字+”产品。共育未来产业新业态,协同培育量子信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一批未来产业,联动布局先进功能装备、先进前沿材料、深海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点。

3.以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为支撑,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强化产业政策对接,共编优势产业目录、产业招商地图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联动宁波前湾新区、舟山群岛新区、台州湾新区等重大产业平台,推动优势产业集群错位发展、协同联动。发挥宁波工业互联网集成优势,协同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形成以宁波、舟山为主体,台州、绍兴为协同的绿色石化产业链,合力打造从石油炼制到基础化工材料、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宁波“万亩千亿”功能材料产业平台、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平台、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加强产业供需对接,聚焦全环节产业协作,推动形成“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分工协作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业生态主导作用,构建“龙头+链主+小巨人”多层次产业协同体系。以更宽视野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加快推进甬舟一体化,携手杭州唱好“双城记”,全面提升宁波都市圈发展能级。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